3D打印必看!支撐設置避坑指南:不塌、不斷、不留痕的終極方案
信息摘要:
一、判斷是否需要支撐?懸垂角度規則?當懸垂結構與垂直方向夾角超過45°時必須加支撐,小于45°時可依靠材料延展性直接打印。橋接結構長度超過5mm時需添加支撐,短距離橋接可通過優化打印速度或溫度實現無支...
一、判斷是否需要支撐
?懸垂角度規則?
- 當懸垂結構與垂直方向夾角超過45°時必須加支撐,小于45°時可依靠材料延展性直接打印。
- 橋接結構長度超過5mm時需添加支撐,短距離橋接可通過優化打印速度或溫度實現無支撐打印。
?特殊結構要求?
- 復雜幾何形狀(如銳角、薄壁、高縱橫比部件)需支撐以避免變形或坍塌。
- 模型高度顯著大于寬度時,支撐可增強打印穩定性并減少層間熱應力導致的變形。
二、支撐設置方法
?自動生成支撐?(主流方式)
- 通過切片軟件(如Cura、Simplify3D)根據模型幾何特征自動生成支撐結構,算法通?;谝韵聟担?ul>
- ?懸垂面與Z軸夾角?(θ≥45°觸發支撐);
- ?懸吊點/線檢測?(針對孤立特征或非連續結構);
- ?接觸點密度?(調整支撐與模型的接觸面積以減少后處理損傷)。
?手動添加支撐?
- 適用于特殊模型或需局部加固的場景,但需注意:
- 支撐間距和密度需平衡穩定性和材料消耗;
- 優先在非關鍵表面(如內壁、非展示面)設置支撐以減少外觀影響。
- 適用于特殊模型或需局部加固的場景,但需注意:
三、優化支撐使用的技巧
?模型設計優化?
- 減少懸挑結構或通過傾斜設計(如將直角改為圓角)降低支撐需求;
- 分割大型模型為多部件打印,減少整體支撐量。
?材料與參數調整?
- 使用可溶性支撐材料(如PVA配合PLA)簡化后處理流程;
- 調整層高(如0.1-0.2mm)和打印速度以提高懸垂面精度。
四、后處理注意事項
- ?支撐去除?:優先使用專用工具(如鑷子、切割刀)分離支撐,避免暴力拆卸導致模型表面損傷;
- ?表面修復?:對支撐接觸點進行打磨或化學拋光以恢復光滑度
